24小时咨询服务电话

83782519(武胜)、83930038(常青)、68831300(古田)
新闻动态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媒体聚焦
医院新闻 通知公告 媒体聚焦
超两成病人被他挡在手术室外
发布时间:2018-10-22 发布人:本站编辑
坚持给每位患者体诊,用手感知他们的病痛,从医12年的张青松有一个心得:诊断永远不要只相信影像。只有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立体诊断,根据诊断选择伤害最小、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式,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。


正是践行这一理念,张青松才成为受百万粉丝追捧的“轻松哥”。有细心的患者发现,张青松的手似乎更大些,体诊时,这双大手总能给人以温暖。


蹲下身子耐心反复体诊  太婆听说不用手术喜眯了

15日上午,是张青松的门诊时间。从早上8时起,门诊室外便排起了长队。每进来一个患者,张青松都会先捏捏对方关节的一些部位,让他们做几个动作,通过感受患者的疼痛区间,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。“你的号真是太难挂了,我早上5点就到医院了。”汉口80岁的孙婆婆一边推门进入诊室,一边诉苦挂号难。她拿出厚厚一叠检查片子,说自己膝盖半月板损伤严重,因为年纪大,对手术有些顾虑。她听说张青松擅长做损伤手术且口碑好,这才早早来挂号就诊。


看了孙婆婆带来的片子,张青松蹲下身,仔细捏了捏孙婆婆的膝盖,试着以不同的幅度挪动她的腿,并通过询问确认她的疼痛位置。



综合判断后,张青松建议孙婆婆回去休息,吃些消炎止疼药即可。“不用做手术,您这个年纪,疼痛与膝盖半月板没太大关系,即使半月板破了,都不要紧的。”他笑着说。“有你这句话就够了。”孙婆婆点了点头,放心地笑了起来。她说在找张青松就诊前,她也看过几名医生,都是直接安排拍片,而后建议手术。在短促的就诊时间里,她完全没有多少说话的机会。像张青松这样蹲下身仔细摸膝盖诊断、与她有说有笑、还主动拒绝手术的医生,她还是头一次见到。这让她既放心又暖心。

坚信无损于患者优先  近四分之一病人被拒手术

半天的门诊时间,张青松共接诊了20余名患者,而孙婆婆也不是唯一一个被他拒绝做手术的人。


43岁的吴先生来自孝感,右肩在多次运动中受伤,之前也曾去过其它医院就诊,医生看完拍片结果后建议手术。“其实可以再等一个月,还有修复的可能。”结合片子,张青松反复拿捏吴先生的肩膀后认为,既然还有自行修复的可能,就尽量不做手术。毕竟,相比自行修复,手术的性价比要差很多。


听张青松这样说,吴先生一丝诧异后,眼神慢慢柔和下来。“谢谢你啊,其实我都做好了住院做手术的准备。”他感叹自己运气不错,遇到了一位实在的好医生。


继孙婆婆和吴先生后,还有两名患者是直接来找张青松做手术的。综合拍片和体查结果,张青松最终建议他们暂时不用手术。“有时,片子并不能完全决定治疗方式。”张青松说,有些患者膝盖的半月板在片子上的反映非常糟糕,可是他体查却发现,半月板的状况并未真正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,疼痛只是软骨受损引起的。如果单看片子就手术,患者不仅要承担手术的风险和经济压力,术后的疼痛也并不会减少。因此,仓促手术绝不是最优选择。


 张青松最崇尚的名句,是希波克拉底的名言“first do no harm”(无损于患者为先)。作为外科医生,张青松更明白手术的局限。他说,医生再努力也无法恢复人体的完美,因为进化让人体每个组织器官达到完美配合,不是外科修复能还原的。


很多患者期许通过一次手术来彻底解除病痛,但综合拍片和触诊后,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,张青松往往会拒绝患者手术的要求。现在,每天来就诊的患者中,有近四分之一的被他建议不做手术或暂缓手术。


细心观察克服“零自述”   自闭女孩渐有笑容愿交流


仔细给每位患者全面体诊,意味着耗费更长的诊断时间。


15日下午1时,张青松这才结束了一上午的门诊。简单吃完午饭,张青松抓紧时间眯了10多分钟。下午2时起,还有 3场手术等着他来操刀。“手术做得越多,越觉得人体的伟大,越有敬畏之心,也越不敢随意仅依靠片子诊疗。”他说。


曾经,有名性格内向的自闭女孩让张青松记忆深刻。那名16岁的女孩来自蔡甸区消泗乡,因为走路严重“外八”,父母担心她被人笑话,决心倾家荡产也要为女儿治好。


女孩患的是臀肌挛缩症,一家人去了多家医院,因女孩自闭始终不言语,医生们安排检查后,都直接建议做开放手术,但开放手术会在臀部上留下两条大疤,家人犹豫不已。


最后,他们找到了张青松。尽管当张青松一遍又一遍地问女孩哪里疼、哪里活动受限,女孩总是面无表情、没有回应。家长正要斥责她,张青松制止了。

在仔细体诊后,张青松示意家长带着女孩来回踱步走动,通过观察步幅、姿态,他最终明确了病情。最后,通过臀部两个小孔的微创手术,女孩恢复了正常步态,而在后来的复查中,她逐渐有了交流和笑容。



找人制作两只牵引袖套  一年为患者节约10多万元


外科医生根据自身需要,方便自己操作,自制手术工具已不是新鲜事。张青松也一样,他在汉正街找人缝制的一对牵引袖套,不仅好用,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。


2011年,张青松从美国回来后,正式开始做肩部手术,但由于此前国内肩部手术做得较少,医疗器械配套还跟不上,他便在回国时自费买了一些手术器械和耗材。美国的手术器械大多是一次性的,质量过硬耗费却大,张青松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工具。有一次,他将镙丝刀磨尖后做成了能在关节镜下灵活运动的缝线针,还找人根据他的要求,用电焊焊制了牵引架。经过不断改进,这些“土器械”用起来不仅得心应手,还十分经济实惠。



最让张青松得意的是,他在汉正街找裁缝缝制的两只牵引袖套,至今还在手术室里使用。张青松说,病人做肩部手术时,通常要用棉质袖套将手臂包裹,再用线将袖套向上牵引固定在牵引架上,而当时国内的牵引袖套较薄,患者用起来不舒服,且袖套为一次性耗材,一只袖套售价就高达数百元。张青松得到患者反馈后,突然灵机一动,想到医院离汉正街近,这里的个体服装作坊做工也算精良,便抽空带着提前画好的图纸来到汉正街。很快,缝纫工人便按照他的图纸制出两只棉质袖套,棉质好,透气性能也不错,患者用得也很舒服。于是,张青松便吩咐科室人员在手术后,将袖套消毒,下次手术时重新使用。一直到今天,这两只自制袖套都还在岗,供患者手术时无偿使用。


科室的同事算了一笔账,仅这两只袖套,每年就为患者节约费用10多万元。


您可能还想了解这些

健康武汉官微

官方微信

微信挂号